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10-13 23:43 编辑

                    戏说四则
      本人是个文艺爱好者,粗通音律,吹拉弹唱仅知一二,编的导的,填词配器也仅能勉强凑和,属典型的“半瓶醋”砖家,名符其实的山寨版那种。自1985年五•四青年节首次登台亮相,至今已有三十年的艺龄。期间经历过的,看到的,听说的,悟到的戏里戏外的种种人、种种事,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现择其数点简叙如下,姑且作为本人从艺三十余年的心得体会吧。
                    其一:台上几分钟,台下百日功
      我自幼喜欢看演出、看电影、听歌、唱歌,看到台上的戏子兜水袖、踢枪、翻跟斗,听着收音机里美妙的歌声,看着电影里精彩的表演,总幻想着长大以后也能上台过把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出生一直到小学毕业整整十三个年头,还是没有演出机会。直到后来到镇上读初中,机会终于来了。
      初中一年级的一个晚上,学校举办了一次歌咏比赛,以一个班为一个参赛单位,我终于和班里的五十多个同学一起站在台上纵情歌唱了。等到全校所有班全部登台演唱完毕,本来以为接下来就是宣布获奖名单,给获奖班发奖状,最后是“晚会到此结束”了,没想到又有其他班几个美女陆续登台,秀了几个“女声独唱”,赢来阵阵掌声。
      没等到主持人宣布“晚会到此结束”,我就暗下决心,下次再开这样的晚会,我也要单枪匹马上去美美地秀一把“男声独唱”。
      当时,对越自卫还击已经结束好几年,但是中越边境拉锯战还时有发生,打得最激烈的是老山和法卡山。有一个晚上,在电视上看到个战斗英雄事迹报告会,被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有位双目失明的战士叫史光柱的,作完报告后接着演唱了一首《小草》,更是令我难以忘怀。心想,学校什么时候再开晚会,我也要演唱这首歌,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为了将来在台上能有不俗的表现,每天放午学回到家里,吃过午饭后,我就宅在卧室里反复练唱,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还时常对着镜子练身段、表情、口型。到了学校,又唱给同学们听,让他们指出不足之处。过了一个多学期,果然等来了好消息:学校即将举办又一届“五四”晚会。如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岂能错过,我把我的决定告诉同学们,同学们都表示支持,其中有两位不但表示“墙裂支持”,还要和我一起上台“风雨同舟,并肩战斗”。
      为了圆好自己的梦,也为了给本班争光,这两位同学——一位叫凌威权,另一位叫卢寿理,每天课余时间也在家里开始练歌。我们发誓,尽管不评名次,没有出场费,也要唱得比别人好。不为别的,只为得到别人一句赞叹“你们班真行”,就够了。

      晚会终于到了,当我穿上借来的军装款款登台,就听到一阵不大不小的掌声,其中不乏含有讽刺意味的,接着又是一阵窃窃私语。我懒得理会这些,面对观众行个军礼,然后满脸自信放开喉咙唱道: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从不烦恼,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
      没等一首《小草》唱完,台下就传来掌声,这回的掌声可不象刚才一般的不大不小,而是雷鸣般的热烈,整个场面都沸腾了,掌声中还夹杂着“太好了”、“再来一首”的声音。
      我一下台,凌威权、卢寿理紧接着先后上台,各唱了一首《不必太在意》、《小城故事》,同样是唱功不俗,同样是掌声如雷。
      事后,一些老师同学问我,那次晚会为什么“你们都唱得那么好呢”,我淡淡回他们:“没有台下百日功,何来台上几分钟?”
                                
                            其二:磨  合
      我接触乐器虽然很早,由于没有名师点拨,也没有下过苦功系统练习,直到现在,演奏水平还停留在小学一年级的程度。
      记不清是哪年哪月,听乐师说过,新买的乐器如二胡、扬琴、边座(一种弹拨乐器的俗称)等,都是不好听的,必须每天半个小时以上连续拉(或者弹)半年以上,才能发出美妙的音色。后来,我把乐师的话告诉村里的一个音乐爱好者,此公也说:邻村也有几个道公佬说过,他们做的牛皮鼓刚做成时声音也不甚好听,使用半年以后才逐渐象样,往后就是越用越响亮。
      乐师和道公佬的话肯定有道理,尽管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我无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新买的二胡(本文作者按:其他乐器也一样)无论是蛇皮的还是蟒皮的,发音往往空而带沙,并且把位上下端的音量悬殊较大。这是琴皮振动还不够协调的缘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拉奏后,琴皮的振动才有可能逐渐变为常态。又有一次,看了卖车广告,说新车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正常使用,便恍然大悟:莫非乐器和车一样,都要经过一段磨合期,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音。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完全正确。
      其实,不仅是机器(如汽车、摩托、推土机、手扶拖拉机等)、乐器需要磨合,在演艺界(在其他领域也一样,如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等),不管是吃专业饭的还是业余爱好的,个体和个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都必须经过长期磨合才能融为一体——这是我在长期的“演艺生涯”里总结出来的。
      记得村文艺队成立之初,就有人主张,把村里懂乐器的音乐爱好者组织成一个能独奏,能合奏,也能伴奏的乐队。然而,爱唱歌的人很多,玩乐器的人也不少,组织乐队的事说了好多年,却没有半点眉目。后来,酷爱音乐的陆佳泉老师又提个倡议,把村里会拉二胡的人再度组织起来,组成一个“二胡协会”,并把这个协会打造成本地知名品牌。为此,陆老师可谓费尽心机,最终,这个计划还是徒劳无益无疾而终。
      为什么这么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倡议得不到大家的响应?原因很简单,虽然大家都是玩音乐的,都因为有了共同的爱好才聚在一起。但是,大家的演奏水平良莠不齐,对音乐的风格、题材真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对乐曲的理解和演绎更是千差万别。这个说非红歌不唱,那个说本土原生态才是最佳选择,有人喜欢爱情题材的,也有人偏爱抒情歌曲,甲先生想玩摇滚,乙师傅想在民乐里加点流行元素或者爵士风格什么的。个个摇唇鼓舌各抒己见,人人唾沫飞扬据理力争,无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原先的踌躇满志,热闹非凡,到最后各不相让不欢而散。
      乐队没组成,晚会还是要开,戏还是要演,只不过,歌手上台演唱只能用伴奏带伴奏,搞器乐的上台也只能独奏。唱歌的和琴师只能你唱你的排歌,我拉我的马骨胡,吹笛子的则自个儿吹首电影插曲敷衍了事。
      其实,不仅乐队是这样,村文艺队自成立以来,跳广场舞的、说相声的、演小品的,编剧的、导演的,不管是个人还是剧组,不管是台上的还是幕后的,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多少年来,或表面一团和气,内心相互敌视,或明争暗斗,彼此奚落,甚至故意唱反调互相拆台的事也屡见不鲜。这种不断碰撞,不断磨擦的现象,伴随着文艺队的发展一路走来。
      这个漫长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整个团队逐步抛弃成见,逐步趋向理性,走向成熟,最终因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而形成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彼此包容的共识。

      近年来,我们村文艺队创作、演出了小品《电话骗局》、相声《扯大炮》、壮语快板《Damzraih vah doj haw Yanh Gang(雁江土话顺口溜)》、舞蹈《赛龙舟》、歌曲《可爱的定寨我的家》等精彩的节目,涌现出几个优秀本土艺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今年的“庆祝壮族三月三贝侬歌会”上,村里的乐手们、歌手们和舞蹈队,在经过无数次的磨合之后,首次实现“多兵种联合”,组成强大阵容高调登场,演出了自己的原创作品《Beix nuengx gyae daengz Yanh Gang daeuj(远方贝侬到雁江)》。三个多月后,歌舞乐《打铁村里的打铁姑娘》代表全镇到县里参加汇演,以不俗的表现让全场观众瞩目,并荣获三等奖,打出了我们村农民文艺队的威名,为本村,乃至本乡镇父老乡亲争了光。
      ——这些都是多年磨合结出的硕果。可以说,没有磨合,就没有我们村文艺队的那次“晋县演出”,更没有后来的一切。

勒布农

2018-10-13 23:35:21

[i=s] 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10-13 23:39 编辑 [/i] [color=#000000][size=4] [/size][size=5][b] 其三:台上台下[/b][/size] [size=4] 据说,先父早年跟师父学戏,师父在拜师仪式上说过:“入了行,不仅要演好戏,也要做好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这句话:台上戏子,台下君子。”师父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无非是:在台上,纵然演的是伤风败俗,行为不堪入目的奸夫淫妇,演的是十恶不赦,丧尽天良的强盗,演的是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奸臣,在台下,却要做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的正人君子。一眨眼功夫,父亲仙逝已有二十余年,师父当年的对他教诲,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我。[/size] [size=4] [/size] [size=4] 戏子,是旧时人们对舞台艺人的叫法,多含贬义,现在不再叫戏子,改成文艺工作者了——这称号,在多数人心目中可是褒义词哦。现在,人们赞扬文艺工作者常用的话是“德艺双馨”,意思是戏演得超级棒,人品也相当不错,和师父说的意思差不多。 [/size] [size=4] 纵观古今梨园剧坛,德艺双馨的艺人比比皆是。在舞台上,他们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他们以清湛的技艺给观众带来笑声,他们从事着寓教于乐,教化世人的伟大事业,在生活中,他们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尤为可贵的是,国难当头,这种“馨”被艺人们发挥到极至:从1854年以李文茂为首的粤剧艺人反清起义,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京剧名旦梅兰芳为表明心迹而“蓄须明志”,再到抗美援朝时期豫剧名旦常香玉给志愿军捐飞机,以及近年来演艺界明星为希望学校捐款,为抗洪救灾义演,给贫困儿童献爱心,给孤寡老人送温暖,这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艺人,可谓“馨中之馨”,可谓如假包换的“台下君子”。 [/size] [size=4] 如同舞台上有正面、反面两种角色一样,现实生活中的艺人也分正反两种角色。如果说,前者是“台上戏子,台下君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艺双馨”,后者恰恰相反,属“台上君子,台下戏子兼骗子,还兼伪君子”的货色。后者在台上,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人民公仆,或者是通情达理乐于助人的正面人物,或者是主持某某品牌栏目的名嘴,皆俨然一付正人君子的模样,在台下,却是一副玩世不恭,下流龌龊的琐萎相。原先,人们看到的仅仅是他们台上的靓丽形象,待到东窗事发后原形毕露,人们才恍然大悟:他(或她)原来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最典型的要算毕福剑那厮了,一个饭局多喝了三五盅,而后口无遮拦鬼话连篇,还手舞足蹈瞎秀歌喉。其诽谤开国领袖,歪曲革命英雄形象的场面被网友拍成视频传到网上,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导致丢了饭碗身败名裂。原重庆市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薄熙来爱唱红歌素来有名,在他的“影响”下,重庆各界掀起了一股股“红色浪潮”,由他亲自“领衔主唱”的10万人红歌会更是气势磅波盛况空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台上口口声声要“唱红打黑”薄熙来,在台下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自然,和古今中外许多大贪官一样,他的下场毫无例外。[/size] [size=4] 和毕福剑相比,薄熙来仅是一名爱唱歌的政客,算不上纯粹艺人,象这样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姑且称之“准艺人”吧。可笑的是,诺大的中国,象薄熙来这样台上唱红歌扮清官,台下做尽坏事的“准艺人”,恐怕不是个别现象吧。[/size] [size=4] [/size][size=5][b] 其四:角 色[/b][/size] [size=4] 记不清哪个时代,哪位“童鞋”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size] [size=4] 据说,此话成为世界性名人名言后,被各行各业的人当成座右铭,并屡屡被引用。比如,学生说:不想拿第一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运动员说:不想拿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歌手说:不想上《星光大道》的歌手不是好歌手;做生意的说:不想当大老板的,干脆就别做生意了,丢人现眼! [/size] [size=4] 二十多年前,在某某艺员培训班学习时,师父说:“我可是把你们当台柱来培养的,你们要认真地学,争取将来个个都当文武生、花旦。”所谓的文武生、花旦,是戏曲舞台上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用现代演艺界术语来说,就是“领衔主演”,文武生相当于男一号,花旦是女一号。不管师父是否听说过那句名言,但是他的观点和那位童鞋的观点是惊人的一致:不想当领衔主演的艺员不是好艺员。[/size] [size=4] 专业文艺工作者也好,业余文艺爱好者也罢,想当领衔主演的,不止我一个。看看电视上的选秀节目,有多少选手不是奔着冠军宝座而去,不是奔着当领衔主演的梦想而去。为了这个梦想,多少人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多少人穷其一生耗费巨资,多少人屡屡碰壁后仍不甘心,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央视《星光大道》选手的获奖感言,就是最好的诠释。[/size] [size=4] 尘埃落定,冠军诞生,掌声、鲜花、笑脸淹没了多少泪水,淡化了多少爱恨情仇。有谁会想到,一个冠军的脚下,多少个落选者被活活踩死,一个领衔主演的前后左右,又有多少配角,多少群众演员,多少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才能让他(或者她)唱好一首歌,演好一出戏,拍好一部片。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能当领衔主演的只有极少数,比较幸运的当个联合主演(专业术语叫“配角”,有些地方戏曲叫“拉扯”)已经不算错了,剩下的绝大部分只能当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size] [size=4] 离开选秀舞台,回归到现实生活,类似“不想当领衔主演的艺员不是好艺员”的观点有过之而无不及。君不见,许多家长教育孩子:争当学霸,考上重点名校;君不见,许多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不时口吐狂言:哼,打工有什么“钱途”,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差不多;君不见,许多打工仔年纪不大,口气不小:这么点点钱就想让我卖命,老子的身价至少也值N个十万年薪。[/size] [size=4] 残酷的现实再次告诉人们: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成为选秀舞台上的“快男”、“超女”、名模不是那么容易的,上央视《星光大道》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将是很平凡的度过一生,能够成为将军的士兵只占极少数,能当冠军的运动员没那么几个,永远拿第一的学霸寥寥无几,生意做得很大的老板实在少得可怜,年薪N十万,甚至N百千万的打工皇帝更是屈指可数。[/size] [size=4] N年前,离开心爱的舞台,我的“文武生之梦”随即破灭,而在生活中、事业上,当领衔主演的梦想,却从来没有泯灭过。多少年来,我做过多种事情,有过许多梦想,尽管我很努力,各方面条件也未必比别人差,却鲜有起色,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别说什么本行业,本领域的领衔主演了。[/size] [size=4] 近年来,我们县的选秀活动也开展得颇有影响,特别是一年一届的“那之星”才艺大赛,还有“昌泰杯”新歌声歌唱比赛。朋友说:去参加吧,实现梦想的机会到了。我却说:“我只想做个喽啰兵(戏曲舞台上的一种群众演员的俗称,专业术语叫“手下”)。”[/size] [size=4] 朋友满脸疑惑:“不想当文武生的艺员不是好艺员,这可是你亲口说过的!”[/size] [size=4] “早就不想当了,让他们去当,”我平静地回答,“红花已经属于他们,就当我是默默陪衬的绿叶吧。”[/size] [size=4] “绿叶?象你这种人也甘当绿叶,当初的梦想哪儿去了?”[/size] [size=4] 我解释说:在舞台上,我确实不是当主角的料,能当个合格的喽啰兵已经不错。下了台,既然当不老总了,就当个跑腿拎包的吧,这个角色挺适合我的,我喜欢。别看喽啰兵不是领衔主演,可是也有存在的价值,能够做好也不简单。[/size] [size=4] [/size][size=5][b] 尾 声[/b][/size] [size=4] 作为演员,即使我们多才多艺唱作俱佳,也不可能获得全体观众一致认可,何况我们大多数演员并非全能选手。所以,没必要为掌声和赞数的多寡而耿耿于怀,更不应该贪图虚名和票房而无原则无底线地哗众取宠。买东西讲究“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看戏的不必理会它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亦不必过分计较哪个流派哪种风格,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只要看着顺眼听着顺耳,符合自己口味的,能感动自己的,就是好戏,就值得看。[/size] [size=4] 演戏的,看戏的是这样,生活也应与此同理,正所谓戏如生活,生活如戏。[/size][/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