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两题 Gyangcaeu Song Daez(一)中秋祭月记(二)月饼飘香...

勒布农- 2018-09-26 14:42:20

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10-15 21:15 编辑

                         Geiq Gyangcaeu Bed Mehdai
                                       中秋祭月记
                                                                              (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又进入农历八月份,一个举国同庆的中秋佳节又即将来临。于是乎,本市早报的广告版面上和电视台的广告时段里,有关月饼的内容又频频出现。与此同时,为了多揽客,本乡镇圩场上的大小饼屋门口要么挂上“精制月饼,来料加工”的牌子,要么贴上写着“物美价廉,欢迎惠顾”字样的大红纸,商店里、地摊上,糯米、面粉、豆沙、花生、芝麻、白糖等制作月饼的食材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此等种种迹象表明,一年一度的“月饼大战”已经拉开帷幕。
      家乡的月饼素来有名,早在清末民初就远销南宁百色,近年来,随着快递业的发展,除了供应本县市场,家乡人精心制作的“雁江月饼”已经大量销往区外,尤其是有一家叫“排塘”的饼屋牛逼得很,据说已经把产品卖到香港、澳门。熟悉家乡情况的人都知道,雁江人素以精打细算著称,做月饼也毫不例外。为了节省费用,很多家庭自备食材给饼屋加工,如此既能保证馅料充足,又能根据自家口味搭配荤素调节咸淡。为顺应市场需求,饼屋老板除了把自家生产的产品大量批发给零售商以外,也乐意接受本地、外地顾客“来料加工”来换取加工费。
      从小到大,我家吃的月饼大多都是拿食材去饼屋加工的,今年当然也不例外。刚进八月份没几天,贤内就象往年一样开始精心筹备。先是把糯米泡水,然后放进蒸笼蒸熟,接着把糯米饭平铺在簸箕上,放在阳光下曝晒两天,晒到完全脱水,接下来用石磨把它碾成粉末备用。当白糖、冬瓜糖、花生、芝麻等做月饼的食材也都准备妥当的时候,离八月十五也就几天时间了。
      下午,贤内从地里收工回家,立即把七月豆籽放下高压锅,又往灶膛里生火添柴。我也没有闲着,猛地狂喝两碗玉米粥后,挽起衣袖拿起菜刀,把白天在圩场买来的猪肉洗干净后去皮,把瘦肉切成薄片,把肥肉切成碎丁。七月豆蒸熟了,贤内用石磨把它磨成浆糊状,而我则把腌好白糖的猪肉放入炒锅。当我把猪肉炒熟时,贤内的七月豆也跟着磨完。
      吃过晚饭后,我伸着懒腰背靠着椅子看央视十五频道“精彩音乐汇”,而贤内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身躯。她把磨好的七月豆放下炒锅,双手握铲左右开弓不停地翻炒,直到把它炒熟炒透炒成豆沙。当全部工序圆满收官时,已经是晚间十点钟了。
      第二天一大早,贤内早餐没吃就把糯米粉、面粉、豆沙、花生、芝麻、白糖、冬瓜糖,还有昨晚煮好的豆沙、叉烧、肉丁,再加上一瓶花生油,全都装上三轮车,出门后一溜烟驶出村口。正当我盛好粥煮好青菜,正要吃早餐时,贤内开着空车回来了。
      贤内去的地方是一个叫中颜屯的村落,那个作坊很有名,主人叫四姐。由于手艺好,价钱公道,来料加工的本地外地顾客非常多,多少年来,往往是到他家里时,早就挤满了等待做饼的人。由于人多,等待半天是很正常的事,碰上顾客太多的那天,从日出等到掌灯时分也不奇怪。需要排队很长时间时,顾客可以留下手机号码和食材后空手回家,直到接到主人打来的电话才赶过去。
      吃过早餐,贤内带上草帽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去了。下午五点钟左右,接到饼屋主人打来的电话,于是开着空车直奔中颜屯而去。晚上九点钟,贤内终于驮着饼回来了。
      “累死我了,”还没下车,贤内就喘着气说,“要和馅料,还要捏成团,还要压模,完了还要装盘,进烤箱,蒸熟后还要等着它们稍微降温才能装箱上车……”
      我知道为了做月饼,这些天来确实难为她了,于是先招呼她坐下,然后端来一碗面条,双手恭恭敬敬放在她面前的桌面上,随即轻声说道:“夫人辛苦了,有话吃碗面解解乏再说……”
      贤内对我的殷勤貌似不感兴趣,只顾拿着碗筷边吃边说:“歹啰,做饼的老板赚大了,排队的人很多,几天来都是忙到夜间一点多钟才得歇。”
                                                     (二)
      几天时间很快过去,中秋佳节说到就到。吃完晚饭时,已近黄昏,看着贤内把整套祭月用品,包括什么月饼、柚果、托盘、香、烛之类的搬上自家屋顶,儿时祭月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记忆中的孩提时代,每一年的八月十五那天,吃过晚饭后,当院子内的祭月场所布置完毕,大姐、二姐、三姐,还有大哥、三哥和我都要按照父亲的旨意在祭坛前排成两行端端正正坐好。
      看着供桌上的月饼,我们都忍不住咽口水,只希望父亲尽快宣布“吃饼”,没想到父亲却不紧不慢地说:“先来问个问题,你们有哪个上过学的请举手。”话音未落(doq maengz gangj sat),六只小手不约而同高高举起。
      父亲接着说:“你们都学过哪一首写月亮的诗词,读给我听听可以吗?”
      见没有人吭声,我突然想起语文课本里有一首古诗,于是不假思索站起来朗声读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读完后刚坐下来,冷不防旁边传来二哥刺耳的口气:“神经病,根本不是写月亮的。”
      三哥的话本来没有说错,只是过于刻薄的缘故,造成我极大的心理压抑,再看看他充满了轻蔑的眼神,我满脸羞愧,恨不得地上裂出一道缝隙,好让我钻下去。三哥的嘴角掠过一丝难以觉察的笑容,似乎正等待着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好让他有理由落井下石,没想到父亲却平静地说:“你是今晚表现得最好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你的参与精神很可贵,值得表扬,尽管你的答案是错误的。”
      父亲的一席话,让三哥的脸色顿时变得象猪肝一样难看,不知道是不是很失望的缘故。父亲对三哥的反应根本不感兴趣,而是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咱们中国古代写月亮最有名的人是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简直太美了,至今无人超越。”一边说一边进屋拿出一把高胡,接着又一边调弦一边说“和月亮有关的乐曲也有很多,我最喜欢的除了阿柄的《二泉映月》,就是吕文成的《平湖秋月》了……”
                                                                  (三)
      那年的中秋之夜已经整整过去四十年,而斯时情景至今犹在眼前。父亲辞世的N年之后,我也成家立业身为人父了,家里每年隆重的“中秋祭月大典”大多由我来挂帅,正所谓子承父业嘛。
      和四十年前相比,此时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表现是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包装更是越来越豪华。每年中秋节的过法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再也不是四十年前的焚香、祭月、许愿、点柚皮灯、吃月饼那么简单,有携家带口去旅游区看中秋灯会的,有去某地参加赏月活动的,还有和亲朋好友相邀去农家乐吃烧烤喝啤酒唱卡拉OK,个别土豪甚至坐飞机去北京看CCTV中秋晚会。趁此机会,大小商家们也纷纷借用中秋节的名义,打着“节庆文化”的幌子大搞优惠促销活动。然而,我家欢度中秋的方式并没有与时俱进,与四十年前相比,真的是变化不大。
      每年“中秋祭月大典”,我都会和贤内带着儿女上屋顶祭月——父亲在世时在屋前的院子,轮到我当家就上了屋顶,真是名符其实的“更上几层楼”了。和我一样,村里许多人家也在屋顶上祭月,只不过某些人家的祭品除了月饼、柚果、糖果以外,还支起烧烤炉,食材除了常见的牛肉、羊肉、鸡翅、鸭爪以外,还有啤酒、果汁、台湾热狗、韩国凉拌等。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还把音响搬上楼顶,几个穿戴光鲜亮丽的帅哥美眉拿着麦克风,带着一群小屁孩,又是摇头晃脑,又是扭屁股地嘶声咧肺疯狂咆哮:我爱你,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
      看着邻居们玩得如此风生水起,我也曾向贤内递交过一件“口头提案”,建议以后祭月须加上烧烤项目,但是贤内说烧烤不卫生,不宜提倡,女儿说烧烤容易上火,不爱吃,也就罢了。没有烧烤不要紧,而诗词和音乐这两个重头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题材内容一定要和月亮有关,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绝对不能缺席。记得两年前的中秋之夜,当儿女和儿子念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在我的巧妙激发下,其他诸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等等佳句也都纷纷登场。
      我家素来没有象样的音响,全套设备仅包括几部廉价手机和一台不到一百元的唱戏机,但是丝毫不影响参与者的兴趣。没有震耳欲聋的摇滚乐,也没有花里胡哨的节奏,更没有竭斯底里的嘶声呐喊,喇叭里传出的都是轻柔的旋律,曲目除了父亲生前喜爱的《平湖秋月》和《二泉映月》以外,还有《春江花夜月》、《汉宫秋月》、《月圆曲》等民族器乐和《望月》、《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几首现代流行轻音乐。在那年的“秋晚”上,为了活跃现场气氛,我还学着当年父亲的模样,用高胡拉了几首曲子。尽管我的演奏水平属于菜鸟级别,却依然把当晚的祭月活动推向高潮,博得了贤内、女儿、儿子三位现场观众的掌声。
                                                              (四)
      天上的月亮还是象往年一样皎洁,天气也跟往年差不多,都是凉风拂面浑身舒爽。然而比起往年,今年的中秋节变得特殊起来,原因是女儿正在桂林上大学一年级,儿子也在半个多月前去南宁读职校,几天前都给家里发来微信,说八月十五学校放假三天,决定不回家了,父亲、母亲,祝你们中秋佳节快乐吧!因此,今年中秋节的家庭祭月活动,只有我和贤内参加了,一个本来应该万家团圆的节日,却变成异地相思之夜。
      想到这里,抬头仰望天上明月,不禁有点黯然伤神。看看午夜已近,就默默地和贤内一道收拾东西下楼,然后进卧室睡觉。
                                                            2018年9月26日14时
                                                            国历戊戌年八月十六日午时

勒布农

2018-09-26 14:45:59

[i=s] 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9-27 11:58 编辑 [/i] [b][color=black][font=宋体][size=18.0pt] Bingj Mehdai Hom 月饼飘香[/size][/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color][/b][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七月十四刚过十来天,过节的喜悦还未散尽,鸭肉的甘甜还留在嘴里。此时,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凉爽,地里的黄豆结成豆夹,田里的稻子也抽穗在即,除了给庄稼除草喷农药、河对面县城的青菜瓜果豆角的价格,还有刘家大姑娘**中奖、张家小媳妇走亲戚半路跌倒、李家婆婆和人对阵骂街等等这些平常的话题以外,屯里的乡亲们见面时的相互问候,又多了一项内容:Yaek guh bingj mbouj yaengz(准备做饼未)?[/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每年农历八月初做饼,一部分送给亲朋好友品尝 ,一部分到八月十五这天晚上用来拜祭月亮(正因为这种饼专用于拜祭月亮,故称之“月饼”),拜祭完毕后留着慢慢吃掉,是我们这一带的传统。特别是我们这个有着几百人口,以种菜为主要副业的,号称“种菜专业村”的中颜屯尤甚。至于此传统算不算“历史悠久”,能否有资格加上“优良”二字,我就不知道了。这不,刚刚进入初五初六,买冬瓜糖、红砂糖、白砂糖的,筛黑芝麻、熬豆沙的,炒花生仁、蒸糯米饭、煎叉烧肉的,每家每户都忙乎起来,似乎没有月饼,这一年的中秋节就算白过了。[/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在乡亲们的相互问候声中,在邻里们有条不紊的忙碌中,透过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声,整个屯的每条巷子、每家院落的空气中,处处弥漫着阵阵月饼的香味和过节的气氛。[/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这年头,每逢中秋,市面上各种月饼数不胜数,有本地的、外来的,有散装的,也有包装精美的,有私人家庭作坊制作的,也有大型厂家生产的。不过,用自家种出的东西作料,缺什么再去买来补充,做成半成品后,再去饼屋压膜成型,进炉烤熟,仍然是本地村民的首选。[/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本乡镇有很多饼屋,如福颜村的定寨饼屋、中颜饼屋,和济村的那桃饼屋,红良村的垌那饼屋,雁江社区的新街、华姐、农记、排塘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福颜村的中颜饼屋了。[/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距离八月十五还有半个月,汉娜大婶就开始忙乎起来,每天都是起得早早的。当然,单是她一个人,是应付不了那么多活儿的,因此,雇佣十个八个雇工是很正常的事情。初五初六以后,来料加工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饼屋也是一天比一天忙,她和她的雇工整天是上紧发条,从早一直忙到晚,而且每个晚上还要加班几个小时。[/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汉娜大婶不但手脚麻利,人缘好,而且烤出的月饼火候适中,价钱也公道。因此,除了我们屯里和邻村人以外,甚至还有从别的乡镇远道而来的客人。家里人、雇工,还有客人,常常是五六十人,把原本并不狭窄的厨房、厅堂、院落挤得满满的。东西太多,一下子做不了那么多,她会告诉客人:先把料搁放在这里排队,大概在什么时候再来。路远又是专车来,等了很久还轮不到的,则说:别着急回家,肚子饿了,这里有玉米粥、空心菜,还有酸柠檬酸梅果,坐下吃个饱后再等,就算今晚不睡觉,我也要给你做完。[/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离八月十五还有几天,不仅是汉娜大婶家的,所有的饼屋也都忙得个不亦说乎。与此同时,街道上的摊位,店铺里的柜台,也都摆满了各种月饼。和外地圩场不同的是,这些摊点卖的绝大部分是本地饼屋制作,叉烧、什锦、五仁应有尽有,豆沙、豆蓉任你选择。无论是哪一家的月饼,无论是散装还是包装,大多都标上“雁江”二字;无论走到哪条街,都不难看到“雁江排塘月饼”、“雁江那桃月饼”、“雁江中颜月饼”的倩影。镇上的几家快递公司,也不失时机地悬挂起“专寄雁江月饼”、“承接月饼快递业务”、“排塘月饼快递处”之类的条幅。[/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近年来,在网络写手和摄郎、驴友的力挺下,借助论坛和微信等现代传媒,“雁江月饼” 的知名度跟着直线飙升,成为和雁江卷筒粉、雁江粉利、雁江酸梅酒同等地位的地方美食品牌。当然了,由我们屯里的汉娜大婶“领衔主制”的“雁江中颜月饼”, 因为馅料充足,不咸不谈,油而不腻,价格适中等特点,无疑最最受到食客青睐,不但知名度高销量大,还上过某市电视台《新闻在线》呢。[/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这几天,来雁江观光、采风的驴友、摄郎,除了去看那朗古村、梁氏宗祠,行摄骑楼街,泛舟大雁湖以外,又多了一项选择:走进饼屋尝鲜,再亲眼看看月饼制作的整个过程,高兴的还可以挽起袖子,体验一下亲手制作的感受。如果是个吃货,临走前,少不了买上一大堆月饼带回家,让亲友一起分享。[/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记得小时候中秋前夕,家里也曾多次做过月饼,不过一般都做得不多,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月饼保质期也很有限。近年来,因为家家都有冰箱,保鲜不再是个问题,又因为快递业的迅速发展,村民们自家做的月饼,除了留着自家吃的,还有相当部分是寄给外地贝侬朋友,所以人们做的逐年增多。今年,我家也去汉娜大婶家加工了五百个,给远嫁杭州的三妹寄去一些,再给德保的摄友、田阳的老庚寄去若干个,再过几天,在南宁上大学的侄女又带去多少个。剩下的两百个就今天一两个,明天再一两个地用来祭祀我们两公婆的五脏庙了。[/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中秋结束了,月亮拜祭过了,送给外地亲友的早寄到了,回家度假的,也即将带上月饼奔赴他乡。街上卖月饼的大老板、小商贩都赚足了银两,高兴得脸上堆满笑容,连眼睛也眯成一条线,汉娜大婶的中颜饼屋也终于歇下来。[/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Gij bi daeuj laeuq ndaej ngaenzmbouj noih lo(几年来可赚不少钱了),”人们都说,“Cienfanh mbouj ndaej imqdungx emqda bo,lij aeu fatcienj roengzbae caengq ndaej bo,Daihcaem。(千万不要满足现状,要继续发展下去才得啵,大婶)。”[/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汉娜大婶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用用一口地道的雁江话笑着说:“Gou gijlawz rox gijgaemq fatcienj,youq mwnq ra hong gaemq guh mbouj raen lez,doeng guh sae guh ndaej di ciengx bak ciengx dungx doq ndei(我哪里懂什么发展,只是闲着没事儿,混口饭吃罢了)。”[/color][/size][/align][align=left][size=4][color=#000000] 话虽然这么说,知根知底的人却透露出来:汉娜大婶这人野心不小,明年打算扩大规模,多招些人手,继续把中颜饼屋经营好。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联合其他饼屋,把“雁江月饼”摆到首府南宁的超市货架上。 2017年10月6日[/color][/size][/align]

啊寿哥

2018-09-26 15:50:10

{:24:}

陆瑶瑛

2018-09-26 17:32:11

{:5:}

勒布农

2018-10-02 23:49:37

请点击 [url=http://bbs.rauz.net.cn/rauz-77150-1-1.html]http://bbs.rauz.net.cn/rauz-77150-1-1.html[/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