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的呀,壮族音乐的奇葩
新华网广西频道7月22日电( 胡红一 )
“我们一定要找到它”
只要唱上一句“呀拉嗦”,甩着长袖跳起“锅庄”,大家就知道这是西藏歌舞;只要唱上一句“亚克西”,再伴随手鼓扭几下脖子,大家就知道那是新疆歌舞……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又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然而多少年来,却一直没有自己的音乐舞蹈特点。这始终是广西文艺工作者的一块心病。
难道真如有些人所说,没有特点就是广西壮族的特点?没有特点也是壮族歌舞的特点?
今年5月21日,在柳州隆重召开的广西文艺界纪念“5·23”讲话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不但签约了首届7位词曲作家,还给广西艺术家出了一道题目:争取在本世纪10年内,探索出壮族音乐的基本旋律,探索出广西壮族音乐的基本乐器,探索出广西壮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为了先从音乐上打开缺口,探索到壮族音乐的基本旋律,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潘琦,广西文联主席蓝怀昌、广西音乐家协会主席傅磬带领广西文艺家20余人,于6月10日上午从南宁出发赴百色采风。这么庞大的音乐创作队伍,要走那么远的路,到那么多地方,这在广西文艺界还是首次。
中午1时多,采风团风尘仆仆到达靖西县。
匆忙吃过午饭,便来到鹅泉观看山歌表演《春牛调》、《送客歌》等五六个原汁原味的歌舞节目。
签约词曲作家们早已进入状态,拿出各类先进的录音、录像器材,跑前跑后地忙碌起来,生怕漏掉山野间的优美旋律。
随后,大家又来到远近闻名的“绣球之乡”旧州街。这里不仅街道房屋古色古香,而且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当文艺家们走到街中心时,身穿民族服装的壮族姑娘们,便蜂拥而上献上精美的绣球,敬上香醇的米酒和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街道文艺队还在戏台上唱山歌,表演南路壮剧,文艺家们既饱了口福也饱了眼福和耳福。
土色土香的乡间文化,让文艺家们品尝到了艺术源泉的甘甜,作曲家唐力、林海东、蓝启金极为感慨地说:看了这些原汁原味的歌舞表演后,找到了身居都市难以寻觅的创作感觉。
临别时,潘琦部长情不自禁欣然题词:“靖西处处是仙境,满怀真情迎亲人;青山绿水都是宝,近水远山皆有情。”
采风团到达那坡县城已是傍晚时分,晚上观看那坡黑衣壮山歌表演,合唱《山歌年年唱春光》、女声小组唱《捶布歌》、《尼的呀情歌》、《虽敏》、《过山腔》、《石头山上是我家》、《黑衣壮的酒》……一首首纯正的山歌,唱得艺术家们情绪激动,仿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民歌家乡。
雨中唱歌泥里跳舞
11日上午,采风团要到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弄文屯黑衣壮居住地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
坡陡路滑,车队在山弄间慢慢蠕动。雨越下越大,四周高耸的群山,飘着乳白色的云雾,宛如少女脖子上系的白纱巾,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大家不顾前面高度紧张小心驾驶的司机的心情,透过车窗七嘴八舌地发着议论:“下雨更好,比大晴天增添几分神秘情调!”
蜗牛般爬行十几公里之后,终于来到弄文屯。面对着车外的瓢泼大雨,大家根本没法下车,可当他们看到山脚下几百名黑衣壮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脸上带着亲人一样的微笑,站在雨地里迎接大家时,又赶紧冒雨下车。
为迎接采风团的到来,屯里提前拉了几车干土,垫在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上。不料,一场大雨把土和成了泥,几步路走下来,每人脚底都粘了好几斤泥巴,每个人都长高了几公分,可没有一个人却步不前。
“客到弄文真辛苦,喝口甜酒好润喉;黑衣壮敬客用米酒,喝口甜酒情意长……”几百名黑衣壮乡亲冒雨站在道路两边,男人吹着喇叭,女人端着酒碗,口里唱着,脸上笑着,不管你是谁,不管官多大,进门必须先喝几杯迎客酒。
高唱《敬酒歌》的男人和女人,虽说没有受过专门的声乐训练,可是嗓音自然天成,善于在歌声中表情达意,唱得别有一番韵味。
尽管由于常年用蓝靛染布,女人们端酒的手已成紫黑色;尽管她们在用同一只杯子,敬所有的客人喝酒,大家都不嫌弃一一喝干。
潘琦部长踏着泥泞走在前面,他动情地对迎接群众说:“你们是壮族的代表,歌声早已飞出那坡,飞出了广西。今天我带文艺家来向你们学习,就是要把你们的歌声传到海内外,让天下人都知道广西有个黑衣壮,黑衣壮有很美的‘尼的呀’民歌。”
雨越下越大。原本用来唱歌跳舞的小学操场上,已经变成一片水塘。实在不忍心让大家在外面淋着大雨表演,采风团的成员们都说:简单唱几曲山歌,录录音就行了。
“姐妹一起捶布忙,布料越捶越发亮;捶好布料做新衣,穿上去会我的郎……”歌手们不管不顾地在雨中亮起嗓子。《捶布歌》、《黑衣歌》、《劳动歌》、《过山情歌》……每个人都唱得那么大方自然,每首歌都唱得那么高亢深情。
当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一家母女三人。妈妈刚刚唱完山歌,17岁的大女儿接着唱,大女儿刚刚唱完,11岁的小女儿再唱,一口气唱完几首歌,母女三个歌手成为焦点,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区文联主席蓝怀昌连声称赞:这就是黑衣壮的风采,这就是“尼的呀”音乐的魅力,这次采风真是采到根上了。
演出间隙,潘琦部长叫来李丽娜等几位黑衣壮姑娘,称赞她们的歌唱得好,还问她们想不想到外面去读书。
随行的广西艺术学院徐寒梅老师补充说,我们学院刚好招收民族中专班学生,如果你们愿意,马上可以报名。
李丽娜腼腆地回答说,非常想读书,可是家里没有钱。潘琦部长马上对徐寒梅说,就让她们报名吧,只要能考上,学杂费的问题由我和蓝主席来想办法解决。
徐老师非常激动,当场决定要收17岁的李丽娜为弟子,争取让她和其他黑衣壮少男少女一起,来南宁进修学习。
唱完十几首各类风格的山歌后,身穿黑衣的乡亲们又在雨中跳起舞来:《献红舞》、《黑枪舞》、《出嫁舞》、《丰收舞》……生性浪漫的黑衣壮,不但擅长演唱山歌,还将日常劳作、婚丧嫁娶、连情交友、祝寿贺岁等各种场面,都编成歌舞,唱的跳的都是黑衣壮百姓平平常的生活、感情和劳动过程。
当他们载歌载舞时,所有的道具都是生活用具,簸箕是家里拿来的,绳子是家里牵牛的,身上穿着也是平常穿的那套服装,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把原汁原味的生活表现得比舞台上还美。
由于唱歌跳舞的黑衣壮来自四面八方,有的穿着皮鞋,有的穿着凉鞋,有的穿着草鞋……等跳到高兴时,他们索性脱了鞋打赤脚,在泥泞里投入地跳起来,溅起的水花和泥巴都是欢乐的音符。
潘琦部长听得仔细看得认真,演出结束后他动情地说:“在雨中唱歌,在泥地里跳舞,这种情景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村里没有一个供群众学习文化、唱歌跳舞的地方不行,以后不能再让乡亲们站在泥泞中唱歌跳舞了!”他当场决定拨钱给弄文屯,让他们建一个文化站。
欢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中午临走时,雨还在不停地下。乡亲们再次端起酒碗,拉着客人的胳膊送了一程又一程。
几位10岁左右的黑衣壮小姑娘,用小手捧着大大的酒碗,盛满了自酿的米酒,用童声唱着《敬酒歌》、《送客歌》,尽管都不胜酒力,艺术家们不忍她们那么长时间地捧着酒碗,一个个只好蹲下来,喝干米酒好使她们举酸的小手“解放”出来。
上了车望着窗外端着酒碗、依依不舍的黑衣壮乡亲,艺术家们的眼睛都湿润了,连脚上的大坨泥巴都不愿抹净,仿佛上面带着黑衣壮的真情实意。汽车都出驶出村寨了,很多女人还端着酒,一边送着一边用壮语喊着″还来啊″。
进门出门喝了很多米酒的蓝怀昌主席,直至回到县城还沉醉在此情此景里,即兴创作的《酒歌》脱口而出:“酒是歌的根,歌是酒的魂;在酿酒中劳动,在喝酒中做人……”
令人激动的“尼的呀”
在下午举行的“包装那坡黑衣壮文化座谈会”上,采风艺术家再次被30多位民歌手演唱的那坡山歌深深震撼了。
“尼的呀”翻译成那坡壮语,就是“好的呀”。这一民歌流传于那坡城厢镇那桑一带,其曲调清新明丽,以“尼的呀”起音,中间和结束部都以“尼的呀”作为语气助词,加以穿插和结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山野来风的强烈震撼,被誉为广西音乐的原始富矿;优美动听、高亢抒情的“过山腔”,当地壮话叫作“伦”。
日常劳作、婚丧嫁娶、连情交友等各种生活场面,都有一套套完整的歌词,词语简洁极富哲理,却又韵律结构严谨。
广西著名歌手黄春艳在三届国际民歌上演唱的歌曲,都取材于“过山腔”……听完优美动听的“尼的呀”山歌演唱,在场所有人都深深为之陶醉。
6月12日上午,采风团从那坡赶往百色,参加下午举行的“壮族‘尼得呀’音乐(百色)研讨会”。百色地委书记高雄、行署专员马飚和当地文化艺术界代表50多人参加了会议。
几位采风团成员先后发言认为,在音乐上,广西至今为止没有探索出具有壮族特色的基本旋律,那坡县黑衣壮“尼的呀”音乐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壮族音乐基调的价值。
通过到那坡接触以“过山腔”为基础“尼的呀”山歌,隐约有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壮族“尼的呀”山歌具备了跟青海“花儿”、蒙古长调、陕西“信天游”等相媲美的优势,通过深一步地整理挖掘,完全有能力成为广西壮族音乐基本旋律。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大家就是干了一件载入广西文艺发展史册的大事。
接下来,潘琦部长深有感触地指出,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任务就是振奋民族精神,壮族“尼的呀”音乐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研究透利用好,有利于抵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可以振兴广西“歌海”的雄风。“ 尼的呀”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浓烈的生活性、生动的娱乐性、独特的艺术性、很强的可塑性。从目前采风的感觉来看,“尼的呀”音乐蕴藏丰富的内涵,只要认真深入下去,不难提炼出壮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到那时就能打破“壮族没有特点,壮族音乐也没有特点”的奇谈怪论!
针对“尼的呀”音乐的包装推销,潘琦部长提出一个基本思路:“高、精、深、美、土”。
高,就是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高标准;精,就是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打造品牌;深,就是深入调查,深入挖掘、深度开发、深刻表现;美,就是音乐要美、形象要美、服饰要美、形式要美;土,就是要保持原汁原味,在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能不土不洋,更不能去土崇洋。
首先要打好基础,组织签约词曲作家先把歌曲创作好,再选40位黑衣壮歌手组成合唱团广泛传唱;其次是要立体包装,做到报纸有文,电台有声,电视台有像,商店有碟;最后要有计划地组织出外演出,先区内然后国内,最终再到美国、法国等国际都市去展示风采。
广西高涨民族音乐潮
6月16日中午,广西文艺家采风团完成了采风任务,满载而归。
车到南宁已是下午1时40分,潘琦部长特地在宣传干部培训中心招待大家。想起为时一周的采风活动,潘琦部长和蓝怀昌主席总结归纳出许多“广西文艺之最”:
最辛苦,此行1300多公里全是山路,一路上颠簸不止,再加上马不停蹄地走乡串寨,没办法不辛苦;
最高待遇,为了方便艺术家们进行创作,一路上乘坐的都是进口越野吉普车,大家开玩笑说是享受了“厅级待遇”;
最强阵容,为了探索壮族音乐的基本旋律和音调,广西音乐界最具创作实力的作者,几乎全被召集到采风团里,可谓阵容强大;
最大收获,此行走了10个县,采录了黑衣壮、瑶、苗、仡佬、彝等各民族的广西原始山歌;
最安全,虽说1300多公里走的全是崎岖山路,还有很多的峭壁死角路,但是一路上没出任何事故……
这次采风活动,潘琦部长给予的评价很高,寄予的期望自然也很大。全体成员千言万语都化做了一个共同的心声:黑衣壮民歌既高亢又悠扬,既舒缓又充满激情,争取好好挖掘整理,创作出更多的民族音乐精品!
经过20几天的潜心思考创作,相信这些音乐们做到了。
“面对蓝天大声喊,我家住在十万山,挑着大山出海去,借来彩虹作扁担……”7月6日上午,傅磬、林海东、唐力、蓝启金、梁绍武、麦展穗等7位首届签约词曲作家创作的《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尼的呀黑衣壮》、《画哥哥》、《歌声飞过九重天》、《山寨等你来》等17首“尼的呀”新歌,经过小范围试唱后,受到圈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那天,潘琦部长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了试唱会,听完这17首新歌后,他对大部分词曲给予好评,认为基本找到了壮族音乐的旋律,听了令人激动,并指出这次“尼的呀”作品试唱会开得好,多年来都没见到过,这预示着广西今年一定是广西音乐的丰收年!
据悉,从7月15日开始,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音乐家协会,再次组织音乐家封闭修改创作歌曲。
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尼的呀”音乐作品,将参加今年9月在柳州举办的广西戏剧展开幕演出,等进一步完善成熟之后,再到全国乃至国外去演出,去圆让“尼的呀”唱遍全世界的民族音乐梦想…… (完)(据《南国早报》)(责任编辑 农学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