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眠濡褥盼篱光,儿寐暖襁入梦乡。
携饷披星上麓地,扛薪戴月下山岗。
迎风云涌伴红崖,沐雨逐波渡右江。
五秩含辛躬耕作,六旬茹苦种椒粮。
古稀仍旧淋园菜,耋耄依然浇垄姜。辛勤典范昭孙裔,扑俭嘉风永颂扬。
题解
此诗已刊于《当代百家律诗精选》。葬母时立碑命题《为慈母颂碑》,其价胜于瞬时的山珍海味祭品,其意在直接提示诗的主题思想----
颂母爱。甚是永久的纪念。
排律,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称为排律。除首末两联以外,其中各联都需对仗,字句间讲究韵律,全篇通押,不可换韵。
解读
仅仅十二个诗句,要把母亲九十岁的一生概述,那是天大的难事,是要有含蓄蕴藉的高度浓宿力。在篇副小,容量大的体材里,从一个细小的侧面着手,让笔锋触及社会的巨大问题。当代作家朱自清写父亲的爱(《背影》)也是从细节里以小到大,以点到面的。
母眼濡褥份篱光,儿寐暖襁入梦乡。
两句话,一个细节,刻划了一个时代的烙印----贫穷。以点到面触及了社会的巨变问题----母爱。我母亲的时代是一个饥饿的艰辛的年代----居房是一个用树枝以及破竹编成的遮栏,环围四周作房墙篱房。北风呼啸的寒夜,连婴儿多一张的尿布垫褥都没有。小小孩尿湿了,母亲总是把他移到干布的这边安睡。而她只好睡在湿布上,长夜转辗,哆嗦难眠,时不时吩着篱光,何时天亮呢?这一细节体现了母舍己阿护孩子的母爱,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啊!上句何不遣词“晓光”,而用“篱光”?因为“晓光”不能极衬母亲的烙印----贫穷。
二联:
携饷披星上麓地,扛薪戴月下山岗。
母亲上半辈生活在祖籍德保示峰脚下,这一带的山区,漫山遍野都烙下她的足迹。她洋洒的血汗,外但养育了一群儿女,还曾给故乡山光增添了春色。
大清早,天空尚疏星依稀,母亲就何锄携饷到山上去干农活了,为了多干活,养家糊口,她每天都带看中午饭上工。她如此起早贪黑,整日不息是多么的艰辛啊!晚上收工了,也不能轻松回家,还要扛着重重的柴火,借着月光,艰苦摸黑地下山。
三联:
迎风云涌伴红崖,沐雨逐波渡右江。
红崖是祖籍德保山乡的一坐高峰。母亲在这里度过了几十个风风雨雨的岁月,和红崖山一起,目睹了风云突变,世事沧桑,经历了凄风苦雨,受尽了饥寒交迫。最后拖儿带女,背井离乡,迁居于右江河畔。
四联:
五秩含辛躬耕作,六旬茹苦种椒粮。
对于时间来说,十天为一旬。对人生来说,十年为一旬。秩,亦然。人生之运气进入五六十岁,即是晚年了,晚福应随之而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我父亲未老先衰,到这些年纪已无缚鸡之力,耕田种地只有母亲事必亲躬了,母亲被拖累得精疲力尽。
五六联:
古稀仍旧淋园菜,耋耄依然浇垄姜。
辛勤典范昭孙裔,朴俭嘉风永颂扬。
“古稀”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苦来稀”。“耋耄”即“耄耋”,因韵而倒置。八九十岁的老人称为耄耋。对于八十多岁的母亲还能稳步挑水淋菜,这是世上罕了见的。母亲一生艰苦朴素,一勤俭持家。活到老做到老,鞠躬尽瘁,这种美德,这种典范,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那母爱精神将弘扬天下。
诚以挽联永远吊念慈母:
示峰生涯,半世坎坷,东山南麓含辛茹苦春秋度;
右江度日,一辈沧桑,西阜北丘栉雨沐风意气生。
陆瑶瑛、2013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