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破坏(二)

文仔- 2015-03-02 14:22:25

本帖最后由 文仔 于 2015-3-5 16:13 编辑

   杰是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拥有一头乌黑的头发,端正、红润、健康的面孔,目光清秀而显得多情,一副宽大强壮的肩膀上挂着整整齐齐的名牌服饰,却也给人随和而庄重的感觉,小伙子六年前从艺术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创办了个人画廊,为一些高档娱乐场所销售自己的抽象画作,还开设5到12岁不等的少年艺术兴趣培训。目前培训中心拥有120名的不定期的学生,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两年来积累了不少的资金,在这个南国绿城也算得上是成功男士了。
   事业有成的杰,依然还算是单身男人,女友也不过是才认识不久,彼此还谈不上深交,也不太了解对方的想法。虽说认识第三天就和她发生性关系。但在当今快速节奏的新时代,在经过生动的,毫无隐讳的“谈心”后,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男女认识和交往本身都是令人热情的,进而是肉体深处的那种奇特、美妙的振奋。
   在此之前,一个男人认为和一个女人上床就得以支配她的权利,现在大都变成了彼此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新时代年轻人对性体验的理解,也算是跟得上西方性开放的脚步了。中国人总认为西方人很随便,一见面就可以上床。但西方人惊奇地觉得中国人对性的理解不仅随便而且不理智,一上床就必须要求对方和自己结婚。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在两性的态度上,不论出于那种观点,这都是人类一次次突破与尝试罢了。
   在感情的感受和体验上,杰还常常在朋友们面前这样炫耀:“自己不论是在感情还是在艺术的把握上都算是游刃有余。并引用了诗人徐志摩的话来形容自己:“天才总是很难伺候,在别的方面还可以凑合,而配偶这件事最是问题”。      
   有点艺术细胞的人都为自己风花雪月的生活找理由。也难怪了,不知道谁道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一句话,抹杀了多少原本对婚姻期待和向往的心。一个人忙碌了一辈子,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或许就只在于对人类本身承前启后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无限创造。而婚姻只是一个过程和一个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什么对它寄于那么多的幻想和期待呢?更何况,婚姻是要用心去经营的,这要等到他们年过花甲之后才弄明白婚姻和人生的真正意义,如果是这样,我们每个人要经历多少的磨难和艰难的抉择啊!
   除了前面提到的他和一家大酒店签订一桩生意之外,杰今天兴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三个月之前完成了自己认为人生中由此以来最为有意思的画作,并给它命名为《完美的破坏》。他的这幅画作以珍藏在巴黎卢浮宫的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为题材,并做了三点改动:
   画作背景远处的森林在燃烧,还冒出滚滚浓烟
   蒙娜丽莎的脸部不仅多了漂亮的眉毛,还露出奇怪的表情,似冷笑、奸笑、似笑非笑。
   蒙娜丽莎的两只手颜色不同,一边白而另一边是黑色,黑色的手上还抓着一沓钱。
   关于对这幅名作的篡改,世上不计其数,杰认为自己现在所表达的更为有意义。他认为,达芬奇在在《蒙娜丽莎》的画像中的背景之所以不是房间或是别的,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那是体现人与自然完美的结合。但现在人类却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所以他用森林在燃烧来揭示生命在废墟里燃烧殆尽;其次,蒙娜丽莎的脸部多了眉毛,表情怪异,一边手黑,一边手白。体现金钱利益至上的人与人之间不再那样的单纯,笑里藏刀、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这样的画作虽有意思,但怎么看都像是对先人名作的涂污,甚至给人感到浅薄、无知。
   他觉得《完美的破坏》是一副心灵之作,并裱上精美的外框,把它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他许了个小小的的心愿:如果有一天,哪个女孩能读懂他在画中所表达的意思,他将不遗余力地追求她,并取她为妻子。他确定只有这样思维的女人才配做他一生的伴侣。
   而在之前有机会走进这个房间的女人都不具备有这样的悟性。这些年来,所接触的人和事使他明白应该怎样去审视婚姻中两性的必然以及婚姻之中双方所表现的思想统一和对立。他总是把婚姻看成人生的另一种哲学,爱与性,情感和感官,对他来说是人生之中最难读懂的事情。
   尤其让他不安是,他在培训中心看到很多学子中大多是来自单亲家庭的,他们的亲人或是害怕将来愧对子女或是觉得只有艺术细胞才能抵触人世间的乌烟瘴气对孩子的侵浊。并希望用艺术来守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但是这些父母都无法坦然面对子女的未来,做出这样的选择都是无奈至极。   
   这现象使杰对婚姻有一些说不出恐惧。恐惧来自自身的幻想,在对待这些孩子的学习时,他还是尽自己的能力和心思的,无论他们的父母处于什么样的情感纠葛,望子成龙才是最大的初衷,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两年前有个叫张未来的小孩,他的母亲出很高的学费把他交给杰,要他全权看管他的起居和学习,之后就很少来看他。那时出于事业的开始,也是创业最艰难时期,他答应了。也在生活和学习上尽心尽力的照顾,小孩子那时才6岁,非常的聪明。因为亲人都不在身边,正处于纯真童年的他渐渐的寡言少语。一年后,诊断出他是患了少儿孤独症。为此,杰愧疚了很长时间。随后,小孩被送到南宁的一所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自从有了这样的教训后,他再也不敢从当这样的好心人了。有时候一些出于好意的同情心却常常不得到好的结局。
   其实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几乎失去最基本信任的时代里,在一个自我追求和崇尚物质的时代里,谁又真的能做到无微不至呢?

破釜沉舟,

2015-08-14 13:03:28

这一篇点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我很喜欢读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