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田东老顽童 于 2013-11-3 10:03 编辑
有一间很古老的房子—《田南道农民办事处旧址》,静静地坐落在平马镇乐德路德新巷上。金戈铁马的日子已离它远去,与它相依相伴了七十多年的菜市场,也在十多年前移驾别居。但就是此地,却是许多平马人的记忆中挥之难去、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下底街菜市”,还有因这菜市得以衍生的“荤腥巷”。
《办事处旧址》的左侧是菜市的圩亭,内有十多个可摆卖猪或牛肉的摊位;其前门面对的小巷,宽约5米,长约50米,就是俗称的“荤腥巷”。在食物匮乏的50—70年代,每天进入圩亭摆卖的猪肉只有3—5头,虽然每斤猪肉市价仅1.20元,却少人问津,想吃但买不起,因为那时只要是人,都是穷的。但穷人们的餐桌上,即使隔三差五也得要有点“荤腥”过口瘾呀!于是价钱相对便宜的鱼虾龟鳖、死蛇烂麻拐就成了穷人餐桌上的珍品。那时右江河水无污染,也没人敢电鱼炸鱼,水产品比现如今多多了。早上在一牙或二牙码头洗衣或洗菜,都会看到成群结队的兰刀鱼浮头觅食。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尚未泛滥,田头地角周边的小水塘、小水沟,只要舍得出点汗,约上小伙伴,一把锄头、一个面盘、一个提桶去戽鱼,无论泥鳅、黄鳝、塘角鱼,每次必有斩获。而这些都会成了“荤腥巷”摆在地面卖的商品。税务不管,也还没有工商、城管来啰嗦,好一派农耕社会、自产自销、互通有无、苦中寻乐的民间风光。久而久之,这小巷无论早晚,都弥漫着些许腥味腥气。“荤腥巷”的得名真是“实至名归”了。
圩亭搬迁后,原址一片狼藉,街道、巷道经十多年的岁月摧残,也已破烂不堪。好在十多天前早散步偶尔路过,看到已经从新铺设了水泥路面。经打听原来是社区出材料,居民捐款出人工钱,大家都“修阴工”,把这一段“名街名巷”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