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家小兔
[b]1.参观华德福学校[/b]
1999年9月,我们“自然之友”访德代表团一行15人,来到拯救未来基金会(S.O.F)为我们安排的汉堡市一所华德福(Waldorf)私立学校。
乘公共汽车来到汉堡郊区,德国翻译领我们从一片森林中穿越,久住北京的我,犹如置身在人迹罕至的林海,忍不住悄悄脱离队伍,拍下一张张秋天爽朗景色的照片。步行了将近一千米,视野开阔起来,只见一座小木屋静卧在鲜花丛中。
“到了,这就是学校的生物教室。”德国翻译向我们介绍。说完,把我们介绍给学校的老师。
走进这座朴素的小木屋,我又惊又喜,教室的桌子围成长方形,四周有各种造型的植物标本,每一件标本的制作和摆放都好像来自艺术家的创造,充满着灵性。最令我激动的是在一面墙上,从房顶垂下十串美丽的花束,灿烂的颜色和优雅的形态宛如从天而降的花的瀑布。整个教室犹如展览室,展现着大自然的奇迹,又像是一个乡村之家,温馨又丰盛。
我担任教师已有15年了,每一次走进教室面对的都是白色的墙壁和整齐纵向排列坐着的学生,我怎么也想象不到教室竟能如此装扮。我甚至梦想着变成这里的一名小学生,每天能在小木屋里坐一会儿,那该是多么愉快啊!
大家围坐一圈,彼此相视感到十分亲切,坐在这里的学生也一定有同感,用不着时时刻刻盯着黑板和老师,同学之间通过眼神、手势和说话在课堂上能随意地交流,老师的讲课没有切断学生们的联系。不过那天我只想倾听老师的介绍,顾不上与其他人的交流。
华德福学校
他们介绍说:“鲁道夫丒斯坦纳(Rudolf-Steiner)是本世纪初奥地利的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在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文明。当时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理论,并成立了人智学学会。其中有一位香烟厂的老板,邀请鲁道夫丒斯坦纳为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名字命名为华德福学校。从1919年在德国成立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之后,坚持这一教育理念所创办的学校,皆称为华德福学校或鲁道夫丒斯坦纳学校。”
有人问:“这样的学校在汉堡有几所?国家拨款吗?”
老师答道:“华德福学校在汉堡已有75年的历史了,现有7所,整个德国有180所华德福学校,目前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已达到700多所,还有2000多所幼儿园。在德国,教育部门给予的拨款占学校开支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学生家长承担。为了照顾低收入家庭,我们只收取家长工资的6%~7%作为学费,这样能让更多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学校。在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家,也得到ZF的拨款,但有一些国家如英国,为了学校的教学自由和独立,不接受ZF拨款。”
我问:“你们为什么要把教室布置得这么漂亮?”
“鲁道夫丒斯坦纳认为,物质环境对正在成长的儿童非常重要,所谓物质环境,不仅包括儿童身边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儿童感性所能达到的一切活动,包括一切被儿童看在眼里,有道德和没有道德的行为,理性和非理性的活动,这些都能从外界深入,影响到儿童的内在精神活动。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和灵性都是被环境塑造着。因此,我们学校的环境,教室的布置,以及学生的作品,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用美来塑造儿童的心灵。另一方面人和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如果说学校建筑物是环境的躯体,人就是建筑物的灵魂,一所学校的建筑物可以丰富人的灵魂。教室设计和布置要让孩子感到美、亲切和温暖,孩子可以像一家人那样在一起玩、聊天和分享喜乐。
“我们学校的教学也是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如植物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培养孩子对植物的欣赏和喜爱,了解植物呈现在大地上的多样性。鲁道夫丒斯坦纳强调,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关,校舍周围充分的自然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儿童能够观察和感受自身和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引导他们体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这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份“
逃家小兔
[b]2.自然课[/b]接下来是老师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自然课,老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参与劳动。有三位男同学留在教室做苹果汁,他们先把苹果洗干净,再用刀切成小块,待全部切完后,一人负责把苹果块放入榨苹果汁的机器入口,机器不是电动的,而是由另一名学生用手摇动,第三人负责用大玻璃瓶接住榨出的苹果汁,看上去他们很熟练。
教室里还有五位女生,有三位做茶叶,另两位用纸把花园里刚收获的花子儿包成一小包,并用彩笔画上简单图案。
教室外有六位学生,有两位在翻耕过的土地上播种,有四人在用铁锹挖地,老师在不同的小组间走动并指导。
自然课变成了劳动课,我感到困惑不解,怎么不教学生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这样的简单劳动怎么能算是教学内容呢?
老师解释说:“华德福学校的基本立场是发展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我们反对为了考试而灌输一些专门的知识,我们认为不应该用太多的理性知识窒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引导和鼓励,而且,儿童在这个年龄段,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并参与其中来学习。他们的感觉支配整个人的身心和灵魂,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感性体验,才能了解自然界。你看到的苹果、茶叶、花子儿都是学生们亲手采摘,我们还让学生参与小麦的播种,收获,磨面,制作面包,了解自然的同时,也了解到人类的生活。”
我想起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周一次的自然课几乎没有在户外上过。老师教他们认识书本上的动植物,教他们什么是鸟类,却从来不带他们到野外观察自由飞翔的鸟;教他们什么是植物的根、茎、叶、果,却不领他们去观察一棵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活的植物;教他们动植物有什么用,却从不教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女儿从自然课上学到的是死的知识,永远不能触及或打动她的心灵。她曾多次告诉我,她不喜欢自然老师,她讨厌这门课,而我每次都劝导她,上课要注意听讲,不管老师怎样,总能学到一些知识。现在我恍然大悟,把生生息息的大自然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孩子端端正正坐40分钟听讲,怎么能唤起孩子对自然课的喜爱呢?除了厌恶感还能有什么?
虽然劳动是简单的,但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感受到大自然造化的美妙,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像一位农民一样亲自参与土地的劳作,亲自品尝收获的果实。他们不仅知道了苹果汁是怎样来的,而且会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领会到的,并植根在他们的生命中。
劳动结束了,学生们为我们每一位客人端上一杯新鲜、清凉的苹果汁,喝在嘴里,甜在心里,真是别有一种滋味。他们还送我们每人一包花子儿,请我们带回中国,愿这劳动的种子也能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
逃家小兔
[b] 3.土路[/b]
中午,老师请我们去学校食堂用餐。经过一片树林,才见到食堂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登上小山坡的路,脚下高低不平,几块石头嵌在土道上。学生每天就在这样的道上走路,下雨天泥泞难走,为什么不修理一下?比如铺上水泥,花不了多少钱。我向老师提出我的问题,老师解释道:“就是要故意保留原本的状态。修理这条土路是很容易的,可是这样做,学生对大自然的体会就减少了。上下坡走土路是艰难一点,还会摔跤跌痛,弄脏衣服,但日久天长,他们会有收获的。”没想到这坑坑洼洼的土路还包含着办学思想呢,在城市长大的儿童要想走在这种道路上,还真是机会难得,对孩子来说,在没经水泥铺过的土路上嬉戏打闹、追逐奔跑,一定能更充分地享受生命的乐趣,一定能更亲密地贴近自然。
望着脚下的土路,我想起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中的一首诗:
生活在森林之中,
可以远离尘嚣,
倾听树木的话语,
涓涓细流犹如万卷书籍,
路边小石,寓寄着神的教诲,
大千世界处处可以受到启迪。
手工课
下午我们参观了八年级学生的手工课。我们去的第一个教室,还没进门铜铁味便扑鼻而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走进教室,四周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工具,长长的工作台沿墙排放,十几位学生正热火朝天地拿着榔头叮叮当当,这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做一个铜碗。我们来到第二间教室,学生们有的正在锯木头,有的正在量尺寸、画线,有的正在和老师讨论,教室里摆放着学生的部分作业:木雕、立体柜子、抽屉等,学生的木工作业不用一颗铁钉。我们发现学生锯木头的方式很特别,代表团中的一名成员,兴之所至,为学生们表演了中国式锯木,赢得满堂喝彩。第三间教室特别安静,学生每人一个手摇纺车,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地上一堆绒毛编织成地毯,他们的身后是学生们亲手编织的地毯,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手工课,有三个目的:其一,华德福教育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即身、心、灵的和谐发展,双手的劳动创造,即塑造自己的组织器官,使人心灵手巧。其二,让学生们通过手工劳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其三,手工是艺术和生活的最高体现,手工课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上手工课的过程其实是陶冶心灵的过程。
.
逃家小兔
[b]4.学生们唱起的歌[/b]然而他们的做法可能会遭到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拒绝。代表团中一位资深记者参观完后说:“我绝不会把孩子送到这种学校来,学习打铁、编织、木工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参加高考毫无用处。”现在的应试教育,分数是命根子是一切,家长灌输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如果教育的全部目的只是为谋生做准备的话,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华德福学校是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和学习生活,并非仅仅是学习谋生。
那么我愿意把女儿送到华德福学校吗?愿意!孩子身心灵整体健康远比考上大学重要;从生活中了解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才能让女儿找到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一位德国记者问我们参观华德福学校有什么想法。我回答:“我希望华德福教育理念也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同,并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华德福学校,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为之奋斗。”
临别时学生们唱起了他们的一首歌:
我站在大地上,向石头学习,
我遥望大海,向鱼儿学习,
我凝视天空,向鸟儿学习,
我生活在大自然中,向太阳学习。
它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华德福学校,而他们的歌声伴随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离开德国已经八个月了,每当看到女儿走向水泥构筑的小学校,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那个学校:美的花园,美的教室,美的孩子。每当我看到她坐在书桌旁做着那做不完的作业,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那个学校:孩子们在花园里游戏,在春光下播种,在秋天收获,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到哪一天中国也能有华德福学校?
2000年5月17日
逃家小兔
[b]5.饭前的感恩[/b]
日常生活中,吃饭是我们日复一日都要重复做的事,通常一家人坐好后,各人拿起筷子就吃。然而我观察到,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或者在一些传统文化里,吃饭另有一种仪式和含义。
大约5年前一位基督徒送我一本《赞美诗》,翻来翻去,我发现了一首《谢饭歌》,很简短,如下:
我们会食同心感谢,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上帝恩赐同胞血汗,
欢喜领受为人服役。
我把这首歌教给8岁的女儿,要求她每顿饭前唱一遍,虽然我们不是基督徒,但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国早有古诗云:“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仅有农民的辛劳,也有母亲的慈爱,上帝恩赐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恩赐,认真地唱这首歌会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会培养孩子享受食物的同时也要有甘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美国犹太教哲学家赫舍尔说:“世界是这样的:面对着它,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必须做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2000年8月,我去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住了两天,寺院里进餐的仪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女信徒,平日最爱说闲话,可是进了食堂,一个个十分虔诚,100多人听不到任何嘈杂声,我置身其中,周围肃静的氛围感染了我。当法师们排队从食堂正门进入时,全体起立,表示敬意。然后众人一起念经,早粥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念完经,集中思想做“五观”,主要内容为斋饭来之不易,我今天认真修行了没有?吃饭不能贪图口福,维持生命,完成修行的目的即可。“五观”后才能开始吃饭。
在寺院,吃饭是一种修行,或敬拜佛祖的一种礼仪。明海法师向我解释,食物来自许多人的劳动,餐前仪式激发人们的恭敬心;食物还来自对其他生命的伤害,即使素食,也会伤害地里的昆虫和蔬菜、稻谷上的害虫,仪式也是为了感谢为我们牺牲的其他生命。
在泰国的一个禅宗学习中心,老师教导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做饭前三思。一思我为什么吃饭。我的身体需要能量,食物进入身体提供我们生存的能量。二思我能吃到饭很高兴。这世界上由于各种原因,还有许多人吃不到饭,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我要珍惜这顿饭。三思食物从哪里来。想象一幅地图,大米来自泰国,小麦来自中国,牛肉来自美国……食物还来自于太阳、土地、水、大气,来自农民的辛勤耕种……我和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思后开始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