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目很大.我虽然在壮乡生活过13年,也只能接触到冰山一角.姑且一鳞半爪,不成章法地随意罗列些许,期望有亦好此道的朋友,也来一起挖掘宝库.这可能会是一件好玩的事呢!
壮话中有许多言简意赅,极生活化,趣味性很强的”成语”.例如讽刺一个人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口惠而实不至,壮人是这样说的:”屋落嘿麻洞温.”翻译过来就是:放屁让狗肚子软.想想看,狗是改不了要吃屎的,但如果只放了个屁,让他闻到了香味,但却吃不到实在的东东,这不是空欢喜一场吗?讽刺一个人两面三刀,挑拨离间的恶行,壮话只浓缩为很短的一句:”熟辆马东的.”翻译后是说:把两匹马的尾巴绑起来,让这俩马相踢,打架.这比喻真形象到了极至.有时村子里会有家里地里的活都已做好,闲来无事,东游西荡找人聊天,如果找到的聊伴正忙着,聊久了忙着的人会说:”布递外与布的纷.”意思说,你是看牛的,坐着聊天牛也能吃饱,我是打柴的,光是聊天我就打不到柴了.我陪不起你.这不是很生动吗?
汉语拼音分声母,韵母,壮话也同样地分.有趣的是,壮人中,青年以上几乎人人会”讲转”,所谓”讲转”,就是有些两个字的名词或动词,分别把它们的声,韵母颠倒过来说,就成了另一种意思了.例如”稍里”,意是说:锅里边还有<饭或菜>,但”讲转”后,就成了”西老”,意思是:很大的男人的阳具.凡是”讲转”,其反意都带有戏耍的目的.壮人中无论男女都能应用自如,其中不乏稍带黄色的,起着打情骂俏的作用.一天劳累之后,男女相聚聊天,巧妙的”讲转”,能平添无比乐趣.我在壮乡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壮话,自认为智商也不低,但这”讲转”,我自己总想不出新词,只有他们教了,我才能领会其中奥妙.
壮族山歌源自生活,主体是男女之间的感情交流.现在有一些”歌颂”类的,那是政客们编出来,让歌手们在山歌会上唱的,意在粉饰太平,其实十分乏味.文革期间是严禁唱山歌的,说是风流山歌,伤风败俗.但男女之情,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人种民族,都是永恒的主题,是禁不住的.好在现人性回归,民族山歌又成了一种资源了.
我不会唱山歌,但会听.也记住了一些,当然那都是精品.
唱山歌并不是未婚男女的专利,结了婚的也乐此不疲.有一首山歌翻译过来的大意是:我们一起喝井水,不要让水流到衣服上;我们一起吃摈榔,不要让你的老公知道.这是男女歌手对唱时,男歌手唱给女的一首歌.我很喜欢这歌.本来就那事,但没用大白话说出来.如果用大白话说:”啊!我们上床吧,我们做ai吧!”那就不是山歌了.但唱山歌绝大多数是过口瘾,不是都真有那事的.山歌传承千百年,没听说因此而乱论的.至于现如今小姐多过苍蝇,肉欲横流,我想这应该不是山歌派生物.
壮乡有个习俗,新娘子结婚后,都要回娘家住上1—2年,期间只有农忙时才会回到夫家,帮忙农活并夫妻小聚.但过后又要回娘家.一直到有了身孕,才会回到夫家长住.文革期间,执政者是把这种风俗拿来严批的,说是不落夫家,伤风败俗.按我的理解,这其实是壮家姑娘即使出嫁后,还念念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回娘家帮父母干活,并照管弟妹们,饮水思源, 无可非议.但新娘子总是要想念丈夫的.有一首山歌这样说:喝酒如果没喝醉,好比喝河水;回婆家如果不见老公<有可能是去打工了>,我就在娘家好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简直是赤裸裸的,毫无掩饰.这才是人间的真情.这习俗也传承了千百年,因此而伤风败俗之事少有耳闻.倒是那些总说别人伤风败俗的圣人们,许多成了伤风败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