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绵山
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它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八方来朝。李唐王朝被尊为“天朝”,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堪称历代帝王的典范。但李唐王朝的稳固发展却与绵山雀鼠谷的几场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公元616年,一支反隋义军由历山飞甄翟儿率领,由河北转入山西,很快占据并活动在介休与汾阳一带。当时唐公李渊为太原留守。受隋王朝之命,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南下迎敌,与甄翟儿相遇于绵山脚下的雀鼠谷。甄翟儿兵将数万,而李渊不过数千。起初,李渊以为来敌“唯财是图”,以“斗力”便可取胜,不料,企图侥幸的李渊竟被甄翟儿重重包围。情急之中,幸亏17岁的李世民勇冠三军,率精骑前来救援,“拔渊于万众之中”。此役不仅使李渊解脱,正巧王威率领的步兵也来增援,经过合击,敌军大乱,所向摧陷,斩级获生不可胜数,战争归终取得胜利。
公元617年,失去人心的隋王朝处在四面楚歌、朝不保夕之境地。在李世民的劝说下,唐公李渊由太原起兵举义旗反隋,在南下途中又与隋军虎牙郎将宋老生统帅的两万军马相距在绵山西麓的雀鼠谷。当时正值秋季,霖雨积旬,驻军粮尽,馈运不给。李渊看到天不作美,准备回师太原。这时,18岁的李世民一再劝父曰:今绵上之田“禾菽被野,何忧乏粮。本兴大义,应奋不顾身以救苍生。今之急务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就要班师,恐从义之师一朝解体。”李渊不听劝告,李世民又哭于帐外,李渊召见问之,世民曰:“今之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渊最后终被感动省悟。8月雨止,李渊领兵南进,与宋老生先后交战于高壁岭、仁义镇、千里径一带,最后斩宋老生于霍邑,为长安登极打下了关键战役。此役据《温大雅·创业起居注》载述,李渊兵屯雀鼠谷贾胡堡期间,适逢秋雨绵绵,李渊因天未开霁,一边派府佐沈叔安等回太原运粮,同时又派遗刘文静与突厥始毕可汉相结盟。适甲子日,有一白衣野老来见李渊,说是奉命来指点迷津。李渊曰:“神本不测,卿何得见?”野老对曰:“某事山祠,山中闻语,让告大唐皇帝云,若往霍邑,宜东南傍山取路。八月初雨止,我当为帝破之,可为吾立祠也。”李渊曰:“山神示吾,此路可谓指踪。雨霁有征,吾从神也。”丙寅,突厥可汉派来使官级失特勒,告以助兵已上路,不日当来到。李渊高兴曰:“地名贾湖,知胡将至,天假(借)吾此胡,以成王业也!”
李渊称帝后,比李渊早四个月起事反隋的刘武周是山西北部割据势力的代表,他攻占太原后,形成对唐王朝的极大威胁。刘武周一路冲杀,兵锋甚锐,进逼新绛,夺取河津,关中震骇。李渊曾敕诏:“贼势如此,谁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这时秦王李世民奋然上表:“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去龙门,破冰渡河,屯兵柏壁,与宋金刚相持,之后在新绛一带大胜,乘胜追击,一昼夜行二百余里。《资治通鉴》记载:“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 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秦王史话》也记载李世民在绵山屯兵的史实。关于这场战争,《旧唐书》记载:“(武德)三年二月,金刚竞以众馁而遁,太宗追之至介州。金刚列阵,南北七里,以拒官军。太宗遣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当其北,翟长孙、秦武通当其南。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敬德、寻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于是刘武周奔于突厥,并、汾悉复旧地。”
雀鼠谷之度索原一战,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业。当时,唐朝的地盘仅关中、河东一带,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河东丢失,而且更谈不上大破郑王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为此,李渊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十分高兴。《资治通鉴》这样记载:“上闻并州平,大悦。壬戌,宴众臣,赐赠帛,使自入御府,尽力取之。”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于起兵兴唐以来各交兵处各立寺一所,其中在介休绵山脚下立“汾州破刘武周立弘济寺。”
李世民雀鼠谷之度索原大败宋金刚后,还收降一勇将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鲜卑族。隋末任刘武周偏将,膂力过人,勇猛异常。相传,唐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在介休城收降尉迟恭。性格刚烈的尉迟恭虽已收降,心中却不服,趁机跑到绵山水涛沟马跑泉,不料马失前蹄,这时前来劝降的程咬金赶到,并在水涛沟内见到李世民,李世民智伏敬德后使其为心腹战将。李世民在位时,尉迟恭守卫,李世民方能安然入寝;李世民死后,尉迟恭为其守墓。后随历史的演绎,尉迟恭成为了今日的“门神”形象。
贞观十四年(640),陕西大旱,八百里秦川赤地一片,百姓叫苦连天。唐太宗李世民与众臣商议对策,魏征奏曰:“汾州介山,高僧志超法力无边,可祈雨于斯。”太宗对志超的法力早有所闻,立表赞同。于是满朝文武向绵山跪拜祈雨。少顷,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至。久旱逢甘霖,万民欢腾。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为谢高僧志超“解民倒悬”之恩,率众臣绵山拜佛。志超的弟子摩斯、银空在抱腹寺接驾说师父已圆寂西归。李世民未能如愿,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于是下旨修建了空王真身殿。该殿又名石佛殿,殿内所有构件均为石雕。绵山挂铃也是源于唐太宗李世民。据说李世民未能见到空王佛,心中很是不快,魏征提议挂铃,并说:“铃者,灵也。”太宗应允,即命能工巧匠打造了一口铜铃,时正值志超成道日农历三月十七日,太宗即在距抱腹岩底部60米的岩洞顶壁挂铃,以示感恩。绵山之行,李世民感慨万端,赋诗道:“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梵钟交二响,法日转法轮。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未佩兰犹小,天然柳尚新。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对此留余想,超然离俗尘。”李世民的这首《谒并州大兴国寺诗》在《全唐诗》中有载。
<br/>
<br/>
<br/>